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门户_在线股票炒股配资_在线配资炒股开户 > 联华证券 > 股票交流平台 非税收入为何涨?浙江凭什么赢?透过财政数据读懂营商环境
联华证券
股票交流平台 非税收入为何涨?浙江凭什么赢?透过财政数据读懂营商环境
发布日期:2025-04-08 22:28    点击次数:174

股票交流平台 非税收入为何涨?浙江凭什么赢?透过财政数据读懂营商环境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如何拼经济是今年两会的重点议题,而优化营商环境更是探讨的必选项。当下,作为营商环境“优等生”的杭州,因诞生DeepSeek等“六小龙”而火了,很多城市都在追问“为什么是杭州,为什么是浙江”?最新发布的财政数据或许能够给出解释。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非税收入4473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分地方看,北京、江苏等发达省份的非税收入也增长了,有些发达省份的非税收入增幅超过20%。

非税收入的增长说明什么?又反映了经济怎样的境况?南都记者向当红“明星”DeepSeek进行了“求索”。DeepSeek的回答是:非税收入增长本身是中性的,短期增长可能是政策调整或经济波动的结果,但长期过度依赖非税收入可能暴露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

 DeepSeek的答案和业内专家的观点是一致的。有专家表示,非税收入有其积极作用,比如在面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下,多元化收入来源可减少对单一收入的依赖,增强财政的抗风险能力。但非税收入增长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执法不规范带来的罚没收入,甚至乱罚款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非税收入不是罚没收入,非税增长和国有资产盘活相关

网络上有一种声音,认为非税收入等同于罚没收入,并对此加以炒作,称财政收入紧张,因而导致趋利性的不规范执法增多。

事实上,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非税收入的构成较为复杂。根据《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的规定,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国家权力、政府信誉、国有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等取得的各项收入。

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彩票公益金收入、特许经营收入、中央银行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等十二种类型收入。

需注意的是,非税收入不包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指计入缴存人个人账户部分)。

2024年,我国财政非税收入44730亿元,同比增长25.4%。对此,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解释,非税收入增长主要是部分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和地方多渠道盘活资源资产等,由此拉高非税收入增幅约24个百分点。

这一解释在去年11月8日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被提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不及预期,为确保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任务,在依法依规组织收入的同时,安排有关中央单位上缴一部分专项收益,补充中央财政收入。

“非税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汪冲对南都记者表示,在经济下行或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背景下,非税收入的增长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帮助弥补税收收入的不足。同时,非税收入的增长部分源于地方政府盘活资源资产(如土地、矿产、国有资产等),这反映了地方政府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方面的努力。

“通过多元化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可以减少对单一收入(如税收)的依赖,增强财政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在经济波动或外部冲击时。”汪冲还说,非税收入增长也存在潜在风险,比如,非税收入中的部分来源,如罚没收入、一次性资产处置收入,具有波动性和不可持续性,过度依赖非税收入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行为扭曲。

2024年罚没收入增长14.8%,增速逐季回落

对于非税收入中的罚没收入,财政部也公布了一组数据:2024年罚没收入增长14.8%,呈现增幅逐季回落趋势,其中上半年为25.2%、第三季度为13.8%、第四季度为-4.4%。

据了解,罚没收入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趋利性执法或不规范执法的增加,这一问题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以增速高低作为判断标准。

一方面,现行的罚没收入管理制度并未完全将罚没收入与执法部门的利益脱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执法部门为了财政收入而进行执法。特别是在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地方政府可能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来增加罚没收入,以弥补财政缺口。

另一方面,某些地区可能因发生重大经济犯罪案件或行政违法案件,导致罚没收入显著增加。这类罚没收入通常具有一次性特征,不可持续,但其在短期内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显著。相比之下,未发生类似案件的地区,罚没收入则相对较低。

透过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汪冲谈到,要区分非税收入中正常的国有资产盘活收入与执法不规范的罚没收入,这一点至关重要。执法不规范的罚没收入,甚至乱罚款现象,则必须坚决制止,实践中一些地方罚没收入的异常高增长仍然要警惕。

南都记者注意到,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要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同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发布会上也强调,下一步将密切跟踪非税收入变化情况,持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依法依规组织非税收入,确保应收尽收、不得乱收,坚决不收过头税费,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

因此,汪冲认为,2024年罚没收入增速逐季回落,尤其是第四季度出现下滑,这一现象与中央部委的高度关注密切相关。

规范性执法关乎营商环境和企业家信心

去年以来,一些不规范、乱罚款的执法行为引发社会质疑和讨论。比如: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远洋捕捞”,违规向异地、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家进行罚款;某地交警对在后排不系安全带的乘客,在不执行“首次发现进行提醒”的当地规定下,而直接向乘客开具罚单。

罚没收入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其相关的执法行为。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等多位专家谈到,这不仅关乎营商环境,还直接影响企业家信心和社会公平正义。

时下,诞生DeepSeek等“六小龙”的杭州火了,很多城市都在追问“为什么是杭州,为什么是浙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等多位专家分析认为,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原因之一。

杭州某民营企业负责人徐赵鸿告诉南都记者:“和其他地方相比,浙江的营商环境是走在前列的,企业事项审批速度特别快,线上一键办成、‘最多跑一次’是从浙江开始的,政府部门非常关心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

徐赵鸿还向记者提起了一件特别的事:去年,徐赵鸿向南都记者反映了民营企业招聘优秀人才较难一事,当下,受就业观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优秀人才更愿意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而这一陈述也被引入了南都《一季度青年失业率上升引关注,就业市场结构性错配亟待破题》的报道中。报道播出后,徐赵鸿很快接到了杭州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电话中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民营企业招聘优秀人才较难的情况,杭州市将持续关注,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

南都记者注意到,2024年浙江的非税收入虽有所增长(如上文所述,非税收入的增长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其税收收入6993.71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0.3%,收入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汪冲告诉南都记者,税收收入通常被认为是高质量的财政收入,因为其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可见,浙江的财政收入质量是较高的。

采写:南都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股票交流平台